摘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建于1937年,是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为建上海医学院新校舍在枫林桥畔建设 “医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山医院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作为一个大学的附属医院而存在。除了医疗任务之外,教学与科研亦是中山医院的主要任务。不过旧时代的中山医院命运多舛,开业不到半年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医院被迫内迁,抗战胜利后复原回沪,医院艰难维持,谈不上有多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关注民众健康,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中山医院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至20世纪90年代已经发展为有病床近千张、员工近3 000人的 “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
中山医院数十年来不分昼夜地救治病人,必定积累大量的医疗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医护人员的辛劳,也来自病人以健康甚至生命作出的贡献,极其珍贵。中山医院既有教学与科学研究之责,这些临床经验自应加以总结、提高、传承、交流。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需求已经刻不容缓。我当时任中山医院院长并兼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之职,在学校及医院党政领导及各位专家的支持下,召聘编辑人员,组成编辑部,于1994年6月开始出版一本定名为《临床》的刊物,作为中山医院的院刊、中山临床医学院的学报。命名为《临床》,是为了体现“传播临床经验,培育医学人才,提升临床水平,造福人群”的办刊目的。30年前的《临床》,是中山医院创办的第一本医学杂志,在编委会各位专家与编辑部陶祥元主任等的努力下,1998 年,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及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正式公开出版、全国发行,同时更名为《中国临床医学》,不久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成为一本面向全国的高级医学刊物,深受读者好评。
时光荏苒,从《临床》到《中国临床医学》,这本杂志30年筚路蓝缕,一路走来初衷不改,始终坚守立足临床,秉承“传播前沿医学资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育一流医学人才”的办刊宗旨。在第二任主编王玉琦教授、第三任主编樊嘉院士的领导下,在第二、第三、第四届编委会专家及继任的编辑部贾泽军主任等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临床医学》已经成长为国内知名的临床医学综合类核心杂志,成为了中山医院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闪亮的学术名片。
这本杂志创刊至今的30年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中山医院蓬勃发展的30年;也是临床医学在现代诊断技术、大数据医学、分子生物学等迅猛发展基础上得到大发展的30年。中山医院大量的临床实践也催生了临床医疗的 “新质生产力”,许多新的技术、新的观点、新的经验不断涌现,《中国临床医学》杂志在相当程度上成了发布的平台、交流的园地,为培育医学人才、提升疾病诊治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杂志本身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从初创时期重视文稿的学术质量与编校质量,到近年聚焦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与国际化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樊主编、贾主任及编委会各位专家的努力下,2016 年6月《中国临床医学》杂志改进官网并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启了杂志的数字化及多媒体融合出版之路。2023年编辑部实现了《临床癌症通报(英文)》与国际出版集团 Springer Nature 的合作在线出版; 一本印发多年的内部科普读物《健康促进》荣获上海市“健康科普品牌”;一本关于元宇宙医学的刊物正式创刊。医院也成立了期刊中心,推动期刊集约化发展。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山医院在医学出版物方面的追求和愿景,体现了中山医院的学术实力与发展前景。
我作为这本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和首任主编,看到杂志的发展,感到十分欣慰。如今中山医院已获批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筹)建设项目与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建设项目,开启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争取跨越式发展之时,我相信这本《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也一定会不辱使命,努力成为一本临床特色鲜明、学术水准一流的精品学术期刊,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