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专区


版权信息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  编:樊 嘉
  •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79号18号楼517
  • 邮政编码:200032
  • 电  话:021-51217570
  • 电子邮件:zglcyx@vip.163.com
  • 国际标准刊号:1008-6358
  • 国内统一刊号:31-1794/R
  • 邮发代号:4-636
  • 单  价:25.00
  • 定  价:150.00

友情链接

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 中国临床医学
  • 2023年 第30卷 第5期
  • 出刊日期:2023-10-25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临床医学类学术期刊。本刊创刊于1994年,1998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为双月刊,逢双月25日出版。

详细信息

2023年第30卷第5期

(下载当期目录)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 论著
    • 中国不同射血分数亚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崔晓通,王鹏,金雪娟,周俊,徐亚妹,Michael Fu,胡凯,孙爱军,周京敏,葛均波
      目的 比较中国慢性心力衰竭(心衰,HF)患者3种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 基于中国住院患者心力衰竭(CN-HF)注册研究(NCT02079428)入组患者数据,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3组:LVEF降低(≤40%)组(HFrEF组)、LVEF轻度降低(41%~49%)组(HFmrEF组),以及LVEF保留(≥50%)组(HFpEF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5 605例住院心衰患者,男性占59.9%,平均年龄(69.5±13.5)岁。与HFrEF组(n=2 068)相比,HFpEF组(n=2 941)女性较多(48.5% vs 29.1%),且年龄[(71.1±12.9)岁 vs (66.9±13.9)岁]较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Ⅲ~Ⅳ患者较少(43.3% vs 73.7%),高血压更常见(74.3% vs 64.3%)。3组间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及高血压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所有患者3年全因死亡率为20.7%,HFrEF组、HFmrEF组和HFpEF组患者依次为26.4%、21.6和16.5%(Z=8.507 4;P<0.001)。结论 与HFrEF患者相比,我国住院的HFpEF患者年龄大、女性多见、合并症发生率较高,但3年随访期间预后相对较好。
      2023  Vol.  30(5):    759-762    [摘要]407    [PDF]78HTML
    • 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患者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效果分析
      杜倩倩,黎国全,章贵昱,张盛,杨玉梅
      目的 评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寡转移(转移器官≤3个,转移病灶≤5个)的患者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9例晚期NSCLC寡转移患者。根据入组的患者系统治疗原发病灶稳定的基础上是否联合局部治疗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接受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conformal radiotherapy,IMRT)。接受SBRT的患者47例,处方剂量48~52 Gy,治疗4~5次。接受IMRT的患者42例,处方剂量60~65 Gy,治疗25~30次。B组患者60例,接受系统治疗。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等。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采用Kaplan-Meier对两组患者的PFS和OS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期的差异,Cox回归对PFS和O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4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0.0 (12.0,32.0) 个月。A组和B组患者的PFS分别为14.7(12.3,16.7)个月和6.5(4.0,6.7)个月(HR=7.69, 95%CI 5.00~11.11)。A组和B组患者的OS分别为28.4(18.0,36.5)个月和16.1(11.3,24.7)个月(HR=1.78, 95%CI 1.19~2.63)。亚组分析发现,SBRT组和IMRT组患者的PFS分别为16.7(14.0,18.3)个月和13.7(12.0,14.5)个月(HR=2.43, 95%CI 1.54~3.84),OS分别为28.0(19.3,36.8)个月和25.4(10.3,43.1)个月(HR=2.04, 95%CI 1.22~3.33)。多因素分析发现,颅内转移是PFS的危险因素。寡转移分组、脑转移分组、组织类型、ICIs、驱动基因、抗血管生成和局部治疗方式是OS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晚期NSCLC寡转移原发病灶稳定的患者,局部放疗联合系统治疗较单用系统治疗显著改善PFS和OS,SBRT显著优于IMRT;颅内转移是不良预后因素。
      2023  Vol.  30(5):    763-771    [摘要]208    [PDF]53HTML
    • 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图谱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施晴,袁跃兴,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on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图谱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06年5月至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初治PB-DLBCL患者37例。采用淋巴瘤相关55个基因靶向测序描绘PB-DLBCL患者的突变图谱,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临床因素和基因突变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结果 37例初治PB-DLBCL患者中,男性21例(56.8%),年龄>60岁21例(56.8%),Ann Arbor分期为Ⅳ期22例(59.5%),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22例(59.5%),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为3~5的患者18例(48.6%)。靶向测序结果显示,MYD88、PIM1、CCND3、CD79B、CIITA、HIST1H1E、KMT2C、PRDM1、TNFAIP3、ZFP36L1为常见突变,突变频率高于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TG2基因突变(P=0.015)、MYD88基因突变(P=0.049)及MYC/BCL2双表达淋巴瘤(DEL,P=0.009)与PB-DLBCL患者低PFS率显著相关。结论 PB-DLBCL患者中non-GCB亚型较为常见,DEL,BTG2和MYD88基因突变是PB-DLBCL患者PFS的不良影响因素。
      2023  Vol.  30(5):    772-777    [摘要]184    [PDF]53HTML
    • 血清CysC、β2-MG、NGAL及RBP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王芬,王晓彦,许周涛,高长征
      目的 比较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 β2-M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入院当天血清CysC、β2-MG、NGAL、RBP及肌酐水平,以及入院第3天的肌酐水平。按照KDIGO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与无AKI组,比较两组间上述血清指标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检测指标对AKI的诊断价值。分析各指标的血清水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AKI组相比,AKI组患者血清CysC、β2-MG及NGAL的水平升高(P<0.05),RBP无明显变化。ROC曲线下面积(AUC)为CysC+β2-MG+NGAL+RBP(0.941)>CysC+β2-MG(0.910)>CysC(0.909)>β2-MG(0.873)>NGAL(0.747)>RBP(0.729);CysC、β2-MG及联合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NGAL或RBP。CysC(r=-0.762,P<0.001)和β2-MG(r=-0.683,P<0.001)的血清水平与eGFR负相关。剔除低射血分数(EF)值(<50%)后,AUC及相关性结果与剔除前一致。结论 血清CysC和β2-MG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中对AKI诊断价值优于NGAL及RBP,且与eGFR相关性良好;指标联合的诊断价值优于单指标。
      2023  Vol.  30(5):    778-784    [摘要]207    [PDF]55HTML
    • CYP3A4、CYP3A5、COMT及OPRM1基因多态性对术后芬太尼镇痛剂量的影响
      刘璐萍,黄剑,方芳,仓静
      目的 探讨代谢酶相关基因(CYP3A4*1G、CYP3A5*3、COMT Val158Met)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OPRM1 rs563649)的多态性与芬太尼术后镇痛剂量个体差异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患者91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通过Sanger测序技术检测CYP3A4*1G、CYP3A5*3、OPRM1 rs563649及COMT Val158Met各基因多态性,随访患者术后芬太尼镇痛剂量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腹腔镜术后芬太尼镇痛用量的关系。结果 CYP3A4*1G、CYP3A5*3、OPRM1 rs563649及COMT Val158Met各位点在结肠癌患者中突变频率分别为31.87%、65.93%、9.40%、26.92%。携带CYP3A4*1G/*1G突变纯合子基因型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芬太尼消耗量减少(P<0.05)。CYP3A5*3、OPRM1 rs563649及COMT Val158Met各基因型的芬太尼术后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3A4*1G、CYP3A5*3、OPRM1 rs563649及COMT Val158Met各基因型恶心、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携带CYP3A4*1G/*1G突变型纯合子的患者镇痛芬太尼需求量较野生纯合子和突变杂合子减少,可为个体化镇痛提供参考。
      2023  Vol.  30(5):    785-791    [摘要]177    [PDF]57HTML
    • 小于3 cm肝细胞腺瘤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超声造影特征对比
      陈凯玲,王坤,朱宇莉,韩红,毛枫,罗荣奎,王文平
      目的 对比分析最大径<3 cm的肝细胞腺瘤(HCA)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探讨CEUS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后穿刺病理证实的25个最大径<3 cm的HCA和48个最大径<3 cm的FNH病灶,经外周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后,观察两者动脉期增强方式、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强度、滋养动脉、中央瘢痕、包膜下增强血管影等表现。结果 最大径<3 cm的HCA和FNH病灶在动脉期均表现为快速增强,其中,HCA以整体增强(21个,84.0%)为主,FNH以泉涌状增强(41个,85.4%)为主(P<0.001)。门脉期,HCA减退呈低回声增强(10个,40%),FNH表现为高回声增强(10个,20.8%)或等回声增强(38个,79.2%;P<0.001);延迟期,分别有13个(52.0%)HCA和2个(4.2%)FNH减退呈低回声增强(P=0.003)。HCA滋养动脉检出率低于FNH(12.0% vs 52.1%,P=0.001);HCA包膜下增强血管影检出率显著高于FNH(56.0% vs 10.4%,P<0.001)。CEUS动脉期整体高回声增强或包膜下增强血管影诊断HCA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0%、87.5%、87.7%;CEUS动脉期泉涌状增强、中央瘢痕、延迟期等回声或高回声增强为标准诊断FNH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8%、84.0%、93.2%。结论 对于最大径小于 3 cm的肝脏病灶,CEUS表现为动脉期整体高回声增强或包膜下增强血管影提示HCA,动脉期泉涌状增强或中央瘢痕或延迟期等回声或高回声增强提示FNH。
      2023  Vol.  30(5):    792-797    [摘要]126    [PDF]46HTML
    • 吸入不同浓度麻醉药对小鼠大脑核团的影响
      赵萌萌,杨丽,蒋明,梁昕悦,施翔鹏,方芳,仓静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不同种类吸入性麻醉药物对小鼠大脑核团中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核团激活(或抑制)在吸入性麻醉药诱导的意识消失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C57BL/6小鼠30只,8周龄,体质量22~23 g。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吸入100%纯氧)、吸入0.8%异氟醚组(IL组)、吸入1.4%异氟醚组(IH组)、吸入1.3%七氟醚组(SL组)和吸入2.5%七氟醚组(SH组),每组6只。所有小鼠接受气体暴露2 h后立即进行心脏灌流和剥离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全脑c-Fos表达情况,采用c-Fos和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或c-Fos和催产素(oxytocin, OXT)共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 SON)中AVP和OXT的表达情况。结果 5组小鼠大脑核团中的SON、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 CeA)、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 BNST)、前背侧视前核(anterodorsal preoptic nucleus, ADP)、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 LHA)、扣带回皮质(cingulate cortex, Cg)、次级运动皮质(secondary motor cortex, M2)的c-Fos表达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IL组、IH组、SL组和SH组SON、CeA和BNST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而ADP和LHA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IH组和SH组Cg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IH组M2中c-Fos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与IL组、SL组相比,IH组和SH组SON中c-Fos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5)。与C组相比,IL组、IH组、SL组和SH组SON脑区AVP神经元激活百分比显著升高(P<0.000 1)。结论 吸入不同浓度异氟醚或七氟醚可增加小鼠大脑核团SON、CeA和BNST中c-Fos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小鼠大脑核团ADP、LHA、Cg和M2中c-Fos阳性细胞数量。SON脑区AVP神经元激活可能参与异氟醚或七氟醚诱导的意识消失。
      2023  Vol.  30(5):    798-805    [摘要]167    [PDF]59HTML
    • 短篇论著
    •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对糖尿病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
      张蕾,于鹏
      目的 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对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队列研究对 1999年—2004 年全美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 (NHANES) 中的18 065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进行糖尿病定义,即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或已确诊糖尿病;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最新心衰指南对人群的NT-proBNP界值标准,NT-proBNP≥125 pg/mL为心衰前期组、NT-proBNP <125 pg/mL为非心衰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的全因死亡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纳入的18 065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9.17%,心衰前期患者占17.17%,糖尿病患者中心衰前期占 38.59%。NT-proBNP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人群中分别为80.71(33.71,232.7) pg/mL和38.13(18.41,79.55) pg/mL(P<0.001)。NT-proBNP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β=0.20,P<0.001)。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心衰前期组较非心衰组生存率显著降低:两组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7.83%、78.76%、57.19%和97.46%、95.66%、89.73%(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为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NT-proBNP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全因死亡发生显著相关,可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预后评估指标。
      2023  Vol.  30(5):    806-811    [摘要]198    [PDF]51HTML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与低氧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吴毅程,苏丹,林春尧,王惠歆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低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睡眠中心初筛为OSAHS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将患者分为无低氧组、轻度低氧组、中度低氧组、重度低氧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低氧程度组间的一般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比较HRV与PSG参数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RV与PSG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患者低氧程度加重,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的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清醒期及睡眠期SDNN均逐渐降低(P<0.05)。调整年龄后行相关性分析显示,SDNN、SDANN、清醒期SDNN与PSG参数存在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夜间SpO2<90%的睡眠时间占比(T90)、平均SpO2、最低SpO2均影响OSAHS患者的HRV(P<0.05)。结论 HRV有识别OSAHS患者中不同低氧程度个体的能力,其可能有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2023  Vol.  30(5):    812-818    [摘要]192    [PDF]51HTML
    • 内脏脂肪指数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性分析
      袁燕,沙晓娟,马冬丽,贾辉辉
      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的相关性,分析CSFP的病理生理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东营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慢血流患者75例,为CSFP组;另选取同期因心脏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65例,为正常组。测量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WC)等一般资料,并采集血液,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等指标。结果 CSFP组和正常组体质量指数[(27.65±2.90) kg/m2 vs (23.99±2.3) kg/m2, P<0.001]、WC[(94.25±11.65)cm vs (83.20±5.7)cm, P<0.001]、高血压病(66.7% vs 41.5%, P=0.003)、吸烟(38.7% vs 12.3%,P<0.001)、三酰甘油[(2.49±1.04)mmol/L vs (1.48± 0.69) mmol/L, P<0.001]、HDL-C[(1.18±0.26)mmol/L vs (1.05±0.22) mmol/L, P=0.003]、脂蛋白a [(498.69± 299.87)mmol/L vs (180.54±201.93) mmol/L, P<0.001]及VAI[(4.09±1.74) vs (2.66±1.8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I与CSFP强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VAI进行四分位分组,对不同VAI成年人CSFP发生风险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性别、WC、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吸烟史、β2-微球蛋白、三酰甘油、HDL-C等因素后,高VAI组CSFP发生风险均高于低VAI组(P<0.05)。分别绘制不同性别受试者VAI预测CSFP发生风险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男性VAI预测CSF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95%CI 0.764~0.931),临界值为 2.369;女性VAI预测CSFP的AUC为 0.866(95%CI 0.754~0.978),临界值为2.525。结论 VAI与成年人CSFP发生率高度正相关,随着VAI增高,CSFP发生风险亦增高;VAI对CSFP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3  Vol.  30(5):    819-824    [摘要]177    [PDF]42HTML
    • 小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徐燕,梁佳佳,朱凯媛,沈琦博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启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的450例高龄(年龄≥80岁)NVAF患者,根据服药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156)、利伐沙班15 mg组(n=143)和利伐沙班10 mg组(n=151)。3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栓塞、出血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3组高龄NVAF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个月,3组高龄NVAF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两利伐沙班组较华法林组延长更明显(P<0.05);除TT外,其余凝血指标在利伐沙班15 mg组较利伐沙班10 mg组延长更明显(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15 mg组、利伐沙班10 mg组栓塞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4.49%、4.20%、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1.54%、5.59%、3.97%,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9.23%、10.49%、8.61%,利伐沙班10 mg组出血事件、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5),利伐沙班15 mg组与华法林组以及两利伐沙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10 mg)利伐沙班对高龄NVAF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优于华法林,预防栓塞的效果及安全性不劣于常规剂量(15 mg)利伐沙班。
      2023  Vol.  30(5):    825-830    [摘要]151    [PDF]43HTML
    • 全程营养管理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放疗期营养状况的影响
      王向前,袁小鹏,朱琪伟,杨燕光,丁华,陈树森,羌曹霞,王铃燕
      目的 探讨给予全程营养管理干预后,对围放疗期间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日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有放射治疗指征的消化道肿瘤患者160例,均采用精确放疗[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或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分为常规营养组(n=79)、营养干预组(n=81)。在放疗开始时、放疗结束时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分别测量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浓度及评分营养评估量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和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比较两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营养干预组的Hb、Alb、PAB高于常规营养组(P<0.05),体质量、BMI、NRS-2002、PG-SGA评分优于常规营养组(P<0.05),平均住院日短于常规营养组(P<0.05)。结论 全程营养管理可以改善消化道相关肿瘤放、化疗患者基础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放疗依从性,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
      2023  Vol.  30(5):    831-835    [摘要]117    [PDF]37HTML
    •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郁飞,管步高,穆四清,黄德松,马俊
      目的 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指导下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金湖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ERAS组(n=40)和对照组(n=40)。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30 d内非计划再住院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RAS组的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留置尿管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均P<0.05);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术后腹腔内出血、肠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AS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安全、可行,加速了患者术后康复。
      2023  Vol.  30(5):    836-839    [摘要]128    [PDF]67HTML
    • 肥胖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的肺通气策略
      丁宁静,余琼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在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LSG)中的理想通气策略。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LSG的肥胖患者在DoCare系统中的数据。根据相对于理想体质量(ideal body weight, IBW)的术中平均潮气量(tidal volume, VT)将患者分为3组:低VT组(平均VT< 10 mL/kg IBW)、中等VT组(平均VT 10~12 mL/kg IBW)和高VT组(平均VT>12 mL/kg IBW)。比较3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气腹期间的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peak)、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肺动态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 Cdyn),以及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结果 共纳入81例患者,其中97.5%(79/81)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64.2%(52/81)术中平均VT≥10 mL/kg IBW。3组患者气腹期间通气参数比较显示,与低VT组相比,中等VT组和高VT组Cdyn显著增加(P<0.01);高VT组的Ppeak和OI显著增加(P<0.01)。3组患者PEEP、拔管时间和术后肺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VT<10 mL/kg IBW和VT>12 mL/kg IBW相比,肥胖患者LSG术中接受VT 10~12 mL/kg IBW时的肺顺应性较好,且气道压力没有显著增加,可以作为此类手术的通气策略选择。
      2023  Vol.  30(5):    840-845    [摘要]132    [PDF]45HTML
    • 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水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武昊,崔昊昱,陈卓,金伟,谢雪锋,陈刚
      目的 探讨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水患者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诊治的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盂积水,接受PTH检测的患者128例,根据肌酐清除率将其分为肾功能损伤组和无肾功能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评估肾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法分析PTH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TH预测肾功能损伤的价值。结果 128例患者中,PTH升高39例(30.5%)、发生肾损伤患者38例(29.7%)。肾功能损伤组患者PT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高于无肾功能损伤组(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TH升高(OR=1.495,95%CI 1.058~2.114,P=0.023)、sCr升高(OR=1.035,95%CI 1.013~1.058,P=0.002)是肾功能损伤的独立相关因素。PTH水平与sCr、BUN、UA水平正相关(r分别为0.440、0.462、0.304,P<0.001),与血钙水平相关性不明显。ROC曲线分析显示,PTH诊断肾功能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87,其对应的最佳临界值为88.5 pg/mL,约登指数、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0.370、75.8%、61.3%。结论 PTH与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水患者的肾功能有一定相关性,有助于发现肾功能损伤,但诊断价值有限,须联合其他指标。
      2023  Vol.  30(5):    846-850    [摘要]117    [PDF]60HTML
    • 技术与方法
    • 早期临床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比较
      袁楠,林晓蕾
      目的 探讨6种经典与创新型早期临床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在多种剂量-疗效关系情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结合临床经验,设计4种剂量水平下4种情境的剂量-毒性曲线(单调递增)和剂量-疗效曲线(单调递增和非单调递增)。使用R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比较EffTox设计、STEIN设计、UBOIN设计、TEPI设计、PRINTE设计和Ji3+3设计在不同情境下的安全性和效用性指标,并在实际数据集上进行检验。结果 在4种单调递增和4种非单调递增的剂量-疗效关系下,STEIN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效用性;EffTox效用性指标的稳定性较差,在不同的剂量-疗效关系中稳定性更差;TEPI需要牺牲更多的毒性剂量患者数、最佳生物学剂量(optimal biological dose, OBD)准确性以及OBD患者占比才能达到PRINTE的毒性剂量选择占比和OBD准确性;Ji3+3的性能趋势和效果与PRINTE相似;UBOIN的效用性略差于PRINTE和Ji3+3。结论 STEIN适用于多种剂量-疗效关系,效果良好且稳定;不建议在非单调剂量-疗效关系中使用EffTox;PRINTE具有比TEPI更好的安全性和效用性;当试验对毒性剂量患者数有较高要求时,可优先考虑使用UBOIN。
      2023  Vol.  30(5):    851-856    [摘要]139    [PDF]52HTML
    • miraDry微波治疗术和负压抽吸搔刮术治疗腋臭的疗效及安全性
      李建锐,朱华锋,陈书炜,张汝凡,杨燕文,张勇
      目的 比较miraDry微波治疗术和负压抽吸搔刮术治疗腋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腋臭患者共95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miraDry微波治疗仪治疗(n=48);对照组采用负压抽吸搔刮术治疗(n=47)。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95. 83% (46/48),对照组有效率为97.87% (46/47);试验组复发率为4.35% (2/46),对照组复发率为2.17% (1/46)。两组组间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和手术区域皮肤坏死,其中试验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2.77% (6/47,1例皮下血肿、1例皮肤坏死、4例瘢痕增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aDry微波治疗术和负压抽吸搔刮术治疗腋臭均有良好的疗效。与负压抽吸搔刮术相比,miraDry微波治疗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强。
      2023  Vol.  30(5):    857-860    [摘要]104    [PDF]35HTML
    • 综述
    • 训练免疫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卜一超,傅修涛,丁振斌,刘卫仁,史颖弘,樊嘉,唐政
      经典的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传统观念认为,免疫记忆仅存在于适应性免疫中,然而,在缺乏适应性免疫的生物体中,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能够在短暂刺激后获得记忆特征,从而在二次抗原激活后增强有效免疫,这种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训练免疫可以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卡介苗(BCG)诱导的训练免疫已经成为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BCG在黑素瘤中的治疗效果也于近年得到肯定;通过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IRE)提高治疗过程中训练免疫效应可以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全β-葡聚糖颗粒(whole β-glucan particle, WGP)诱导的训练免疫可以有效抑制肿瘤肺转移;通过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引入药物可以提高乳腺癌靶向部位的训练免疫效果。这些研究对改善现有治疗策略、延长患者生存获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阐述训练免疫的概念、机制以及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现状。
      2023  Vol.  30(5):    861-869    [摘要]145    [PDF]36HTML
    • HSPA9基因在肿瘤中表达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卞赟艺,詹成,毕国澍,梁嘉琪,单光耀,范虹
      HSPA9基因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被证实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性高度相关。近年来,针对HSPA9基因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涉及的下游通路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相关联的临床特征分析均提示HSPA9的表达可作为独立的临床预测因子。本文对HSPA9基因在肿瘤中表达和功能的研究成果作简要综述,旨在为HSPA9基因未来作为靶向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2023  Vol.  30(5):    870-878    [摘要]114    [PDF]85HTML
    • 转录因子Kruppel样因子1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进展
      赵广垠,詹成,古杰,卢春来,胥丰恺,葛棣
      Kruppel样因子11(Kruppel-like factor 11, KLF11)是Kruppel样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主要发挥转录调节作用。KLF11在多种常见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研究发现,KLF11参与TGF-β-Smads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发生以及与微小RNA(microRNAs)相互作用,并且可能负性调节干性肿瘤细胞功能,说明KLF11可能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中存在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KLF11在肿瘤中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2023  Vol.  30(5):    879-886    [摘要]111    [PDF]40HTML
    • B7-H3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朱昱霖,易忠权,宋建祥
      食管癌是一种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规手术治疗及放化疗疗效较差。近年来,免疫疗法的不断发展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B7-H3(CD276)在食管癌等多种类型的肿瘤中过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一种有前景的免疫治疗靶点。B7-H3对食管癌免疫反应主要发挥负性调节作用,可能是食管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望为肿瘤免疫治疗拓展新方向。本文对B7-H3在食管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  Vol.  30(5):    887-892    [摘要]117    [PDF]39HTML
    • 叉头框蛋白O3介导Th1/Th17/Treg失衡在白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鲍华芳,管剑龙
      白塞综合征(Behçet's syndrome, BS)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可累及多种重要脏器的变异性血管炎。免疫紊乱是BS发生发展的基石,其中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 Th)1/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失衡起重要作用。叉头框蛋白O3(forkhead box O3, FOXO3)可调节T细胞活化、分化和T细胞功能。FOXO3表达改变与Th1/Th17/Treg失衡相关,使FOXO3成为免疫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目前尚缺乏FOXO3与BS相关的研究,故本文对FOXO3作为BS潜在治疗靶点的机制进行总结与展望。
      2023  Vol.  30(5):    893-899    [摘要]102    [PDF]37HTML
    •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现状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蔡慧君,汤正好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检出率持续升高,在一些地区甚至超过了结核分枝杆菌(MTB)。NTM能感染人体各部位,其中以肺部感染最多见,称为NTM肺病。由于该病常引起与结核病相似的中毒症状,故常被误诊为结核病。然而两者的治疗方案不同。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定NTM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细菌涂片及细菌培养灵敏度低且耗时长。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DNA测序、基因芯片技术(GCT)等新兴技术被用于NTM的鉴定。本文主要就NTM的感染现状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  Vol.  30(5):    900-907    [摘要]108    [PDF]44HTML
    • 特应性皮炎痒觉敏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钱薇露,蔡涛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瘙痒为主要表现。微小刺激即可诱发患者亢进的搔抓欲望,表现出痒觉敏化。痒觉敏化包括痒觉超敏及痒觉异化,痒觉敏化的发生主要是神经、免疫及皮肤屏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特应性皮痒觉敏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  Vol.  30(5):    908-913    [摘要]126    [PDF]59HTML
    • 病例报告
    • 染色体17q22q23.1微缺失患儿的临床与遗传学特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胡田田,胡贺芬,黄宗宣,陶艳玲
      报道一例17q22q23.1微缺失。患儿,女,足月产,宫内发育迟缓,特殊面容及多发畸形(小头畸形、指趾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生后呼吸困难、喂养困难伴有全面发育迟缓。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正常核型;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染色体17q22q23.1区段存在约 2.287Mb的片段缺失。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及遗传学进行讨论。
      2023  Vol.  30(5):    914-封三    [摘要]246    [PDF]57HTML

    信息公告

    更多>>

    医学教育

    更多>>

    在线期刊

    下载专区